1906年8月25日(光绪三十二年),光绪皇帝命总理大臣袁世凯、协理大臣那桐、醇亲王载沣、各军机大臣、政务处大臣等共同阅看出洋考察五大臣的条陈各折并会议讨论。
这实际上是决定国策的重臣会议。会上多数人赞同粒现,少数人保留意见,比如总理大臣袁世凯、协理大臣那桐、醇亲王载沣,还有人反对粒现,比如鄂卓尔-荣庆。
袁世凯、那桐、载沣三人保留意见,原因只有一个,他们不确定粒现能不能拯救大清,同样一副药,甲吃了能治病,乙吃了可能会丧命。欧美日,不是领土很小,就是人口很少,他们的方法,能让他们过的很好。换成人口四万万,土地超过千万平方公里的大清,风俗习惯大相径庭十里不同音,很多地方甚至语言不通,这样的情况,真的一个粒现就解决的吗?
三人一致认为,粒现不是不好,不是不对,但不能草率施行。
醇亲王载沣甚至提出,是不是也画一块地,做个粒现实验区,在那里施行西方的制度,看看效果,如果效果良好,那就扩大,一步一步的推进,直至扩展到整个大清。
出洋五大臣,集体反对,朝廷大厦艰难,必须做出彻底的改变,这不是循序渐进的时候。当下的时局,也不具备循序渐进的条件,必须雷厉风行的粒现,朝廷社稷由不得拖延。
军机大臣荣庆坚决反对粒现,他在署理天津临港开发区这段时间,一直在深入研究北边的特区。他发现,只要朝廷不过分干预,市场就会自己找出路,自然而然会变得越发繁荣,所以他对临港开发区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任其自由发展。人家北边没有粒现,就能活的越来越好,北边可以,朝廷为什么不可以,朝廷比北边更有优势,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口,肯定会比北边发展的更好。
袁世凯更是直接质问,如果粒现,让时局更加恶化,这个责任你们谁来背?你们谁能背得起?
镇国公载泽直接反击,你们为了一个不确定,就裹足不前,置朝廷危局于不顾,非仁臣之举,用心绝非良善。
咳咳,光绪轻咳两声,提醒大家,就事论事,不要人身攻击。
协理大臣(副总理)那桐站出来强调,朝廷危局不是疾在腠理,更不在肌肤,是积年累月,二百六十余年的累积,绝非一剂粒现猛药就能回春的。大疾,用药更要以稳为主,我不否认剑走偏锋的猛药,也会有效果,但这毕竟是朝廷社稷,你们怎么敢用朝廷社稷做试验。
户部侍郎戴鸿慈一脸凝重地踏出一步,走出班列,犹豫了一下,又退回了班列。因为他也不敢保证一定能行,他也担不起这个责任,说一千到一万,要不要粒现,最后还是需要光绪皇帝拍板的。
“今天就到这里”光绪说完,走下御座,从后面离开了乾清宫。
8月29日,光绪帝在乾清宫召见诸大臣,决定预备粒现。很多大臣心情振奋,高呼陛下圣明,中兴有望。
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光绪皇帝正式颁布“仿行粒现”的上谕。但仿行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直管军队,负责舞刀弄剑,议会负责管家理财。让光绪完美避过了周天子的结局,同时也实现了权力分蛋糕。虽然不是粒现派真正想要的粒现,但也不能把皇帝逼急了,毕竟现在的光绪皇帝,和以前的光绪皇帝,特么的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