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棉桃开裂的季节,阳光下,省道两旁的棉花田里,洁白的棉桃像雪球一样点缀在绿油油的枝头。在这一片丰收的景象中,竖立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
【娘花地儿生态棉田——全国首个“声音溯源”农产品基地】
这块广告牌高高耸立,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宣告着这个小村庄的骄傲。广告牌下,坐着一个九岁的男孩,他正专心致志地教着一群好奇的游客如何用棉杆制作口哨。男孩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他的手指灵巧地在棉杆上划动,不一会儿,一个简易的口哨就做好了。游客们吹响口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回荡在这片丰收的田野上。
这个男孩是村里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去年决定返乡,开办了一家棉艺工作室。他们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传统的棉艺文化传承下去。工作室里,不仅有各种精美的棉制品,还有关于棉花种植和加工的展示,让游客们能够亲身体验和了解棉花的整个生长和制作过程。
娘花地儿生态棉田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农产品基地,它还是一个集生态种植、文化传承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手触摸到柔软的棉花,听到棉田里风吹过棉株发出的沙沙声,甚至可以参与到棉花的采摘和加工中,体验农耕的乐趣。
“声音溯源”是娘花地儿生态棉田的一大特色。通过记录和展示棉花从种植到收获的每一个环节中产生的声音,游客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过程。比如,棉桃开裂的声音、风吹过棉田的声音、以及农民劳作时的欢声笑语,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
随着季节的更迭,娘花地儿生态棉田的棉田里,棉花的生长周期也在不断循环。从春天的播种,到夏天的生长,再到秋天的收获,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声音。而那个九岁的男孩,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对家乡充满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小棉农。他不仅学会了制作口哨,还学会了如何种植和照顾棉花,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小小使者。
阿娣和苏璃轻快地走过田埂,脚下的泥土还带着清晨露水的湿润。她们的蓝牙耳机里突然传来王伯那熟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大棚里的湿度需要调高一些...”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关切和责任感。
在不远处的老棉树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坐在轮椅上,他的目光透过老花镜,专注地盯着面前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各个棉田的实时数据,包括温度、湿度、土壤湿度等关键信息。老人的手指不时在屏幕上轻轻滑动,仿佛在和这些数据进行无声的对话。
这位老人名叫王伯,是这片棉田的守护者,也是阿娣和苏璃的长辈。尽管年岁已高,他却坚持不入住养老院,而是选择留在自己心爱的棉田旁。王伯常说:“听着棉桃生长的声音,阎王爷嫌吵就不会来找我喽!”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生命的豁达和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阿娣和苏璃对王伯的决定表示理解,她们知道这片棉田对老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生的事业和情感的寄托。每当看到王伯坐在老棉树下,她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她们会定期检查棉田的状况,确保一切运行正常,以减轻王伯的负担。
在棉田的另一端,一群忙碌的工人正在细心地照料着每一株棉苗。他们按照王伯的指导,调整着大棚内的湿度和温度,确保棉苗能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阿娣和苏璃也加入其中,她们轻巧地穿梭在棉田间,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棉田保持最佳状态。
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棉田上,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王伯的轮椅被夕阳拉出长长的影子,他看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棉田,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知道,尽管自己年事已高,但有阿娣和苏璃这样的年轻人在,这片棉田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