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纸带穿孔的密码
当计算机重新运转,纸带开始吐出带着矿洞数据的参数,小张发现,模数 0.98 毫米对应矿洞日志第 98 页的竹制齿轮最优解,冻融系数 0.028mm/℃是第 28 次钢齿轮试验数据,疲劳阈值 120 次正好是老周师傅在矿洞的工作月数。"老周师傅在看着呢," 他小声对老王说,纸带穿孔的节奏,竟与 1958 年矿洞刻齿时的锤打声一模一样。
老吴在计算机外壳刻下 "茶岭 1958",钢刀与金属碰撞的火星,照亮了算珠矩阵上的 "留缝" 二字 —— 那是李师傅用焊枪在齿轮箱上刻的矿洞哲学,此刻与计算机的精密机械形成奇妙的呼应。
3. 第 127 次计算
当计算机完成第 127 次应力计算,纸带终于不再卡带,这个数字让陈恒眼眶发热 ——127 天,正是 1958 年矿洞竹制齿轮在零下 50℃的存活天数。他摸着计算机外壳,仿佛触到老周师傅临终前的体温,那个永远带着矿洞蜡油味的老人,曾在塌方前把冻融数据塞进他手里:"给齿轮留缝,就是给咱密码人留活路。"
老王对着窗外的星空低语:"老周哥,你的竹筒没白刻,钢齿轮记住了你的缝。" 锅炉房的蒸汽恰好在此刻喷出,朦胧的雾气中,仿佛又看见老周师傅在矿洞挥锤刻竹的身影。
四、心理博弈的暗线
1. 苏方专家的幽灵
每当齿轮转动出现异响,小张总会想起伊万诺夫临走时的冷笑,那个苏联专家曾指着矿洞日志说:"这些土数据,连归档资格都没有。" 但此刻,那些被苏方嗤笑的 "土数据" 正从计算机纸带流出,成为突破的关键。陈恒在笔记本写下:"土地不会说谎,说谎的是忽视土地的公式。" 这句话被小李用抗联密电码抄在粮票背面,成为团队的精神密码。
2. 基层经验的正名
老吴发现,计算机的皮带轮在零下 30℃会收缩 0.05 毫米,这个参数在苏方手册里找不到任何记载,却被他用矿洞的桦木垫片完美解决。"他们在实验室算铁," 他拍着计算机,"我们在雪地里算铁,铁在雪地里会哭,会喊冷,得哄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王的钳工锤在齿轮上敲出 0.01 毫米的细缝,这个不符合任何技术标准的操作,却让齿轮在冻融中多坚持了 30 天。"标准是死的," 他摸着锤柄上老周师傅的刻痕,"但老周师傅说过,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活人也不能让死公式困住。"
3. 从迷信到科学的蜕变
当冻融系数被证明正确,团队围在黑板前,看着陈恒画的三点连线 —— 抗联密营、茶岭矿、长春车间。"这不是迷信," 陈恒敲着算珠,"这是抗联战士用命试出来的,是老周师傅用竹筒刻出来的,是咱们在雪地里、矿洞里、车间里算出来的。" 算珠在 0.98 毫米档位稳稳定格,那是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次真正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