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注意到粮票年份差异,却破解不了 "1955+1960 = 密钥基数" 的土法算法;
他们甚至复制了粮票纸张,却无法重现矿洞数据墙里的纤维密度曲线。
老算盘在日记中咒骂:"共军的密钥长在粮票的纤维里,而我们的计算器算不出农民的手掌温度。"
3. 粮库的纤维防线
粮库管理员老杨发明 "纤维触感密码":将粮票按纤维密度分为 "软票"(棉多)和 "硬票"(麻多),软票三折代表平原路线,硬票五折代表山路。"俺不识字," 他展示折角的粮票,"但知道软票硬票该走哪条路。"
这种源自农民数粮票的习惯,让加密过程融入日常操作,就像抗联战士用粮袋重量传递情报,基层的生存智慧再次成为安全的核心密码。
四、心理博弈的纤维暗战
1. 对 "先进" 的再次解构
苏方专家通过瑞典渠道获赠粮票样本,在列宁格勒实验室得出结论:"纤维密度差异是造纸工艺缺陷,不能作为密钥。" 但当他们发现中国粮食调度电文破译率暴跌,不得不承认:"共军把工艺缺陷变成了安全优势,就像在齿轮上留缝,在粮票里藏密。"
陈师傅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他们追求纸张的绝对纯净,我们利用纤维的天然差异 —— 就像抗联战士用缴获的枪支,却给枪管留道透气缝,缺陷从来都是生存的钥匙。"
2. 基层的纤维哲学
盲人译电员老李的密钥记忆法令人惊叹:"1955 年票软,对应华北平原的棉田;1960 年票硬,对应华中丘陵的麻地。" 他的指尖在粮票上游走,就能 "看" 到纤维密度,进而换算成密钥参数,这种将地理记忆融入触觉的能力,让苏方的机械破译机相形见绌。
3. 粮食与纤维的共生
最危急时刻,团队故意泄露 1957 年过渡版粮票的纤维数据(棉麻各 50%),引导投机者陷入虚假密钥。当对方按此解码时,真正的电文已切换为 1955+1960 的交叉密钥 —— 这种 "纤维诱敌" 战术,源自矿洞时期的 "竹筒留缝诱敌法"。
五、纤维密钥的历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