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的春天,宋孝宗赵昚(shèn)站在德寿宫的窗前,望着父亲赵构居住的宫殿方向,自去年登基以来,这位时年三十六岁的新皇帝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老爹赵构美其名曰“禅位养老”,实则把一堆烂摊子丢给了他——北面是虎视眈眈的金国,朝堂上是盘根错节的主和派,民间则流传着“岳飞冤死”的歌谣,像一根根针,扎得他心口生疼。
“陛下,张浚相公求见。”内侍轻声禀报。
孝宗猛地回过神:“快请!”
屏风后转出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是三朝元老张浚。他虽已年近七旬,却腰板挺直,眼神锐利如初。建炎年间他曾力主抗金,绍兴初年又平定苗刘兵变,是朝中硕果仅存的主战派旗帜。
“陛下,”张浚一拱手,声音洪亮,“金人背盟已久,今金主完颜亮新死,内部不稳,正是北伐良机!老臣愿提十万之师,直捣幽燕!”
孝宗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但很快又黯淡下来:“张相公,朕知道你忠心为国。但……秦桧余党尚在,万一……”
“没有万一!”张浚打断他,从袖中掏出一卷文书,“陛下请看,这是镇江都统制李显忠、建康都统制邵宏渊的请战书。两淮将士摩拳擦掌,只等陛下一声令下!当年岳飞元帅若不被召回,何至于此?今时不同往日,老臣愿以颈血担保,不破金兵,誓不还朝!”
孝宗看着张浚苍老却坚定的脸,想起岳飞庙前那尊“精忠报国”的塑像,终于一拍桌案:“好!朕准了!张浚听令,任命你为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即刻整军北伐!”
张浚拜将的消息传出,临安城沸腾了。
“张都督要北伐了!这下可有希望收复失地了!”茶肆里,一位老秀才捋着胡须兴奋地说,“想当年张公在川陕,可是把金兵打得找不着北!”
“但愿别再像岳元帅那样……”旁边有人小声嘀咕,立刻被同伴捂住了嘴。
张浚可没心思管这些流言。他回到都督府,立刻调兵遣将:命李显忠率淮西军出濠州(今安徽凤阳),攻宿州(今安徽宿州);邵宏渊率淮东军出泗州(今江苏盱眙),攻虹县(今安徽泗县);自己则坐镇扬州,居中调度。
这李显忠原名李世辅,本是西夏将领,后归宋,作战勇猛,有“万人敌”之称。邵宏渊则是岳飞旧部,在采石矶之战中也立过功。张浚认为这两人一文一武,定能相辅相成。
但他没料到,这两人从一开始就不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