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赶紧扶起她:“京娘,你这是何苦呢?天下好男儿多的是,你何必吊死在我这棵树上?”京娘见他心意已决,突然挣脱他的手,跑到山崖边,回头喊了一声:“哥哥,小妹去了!”说完,纵身跳下悬崖。
赵匡胤大吃一惊,跑到崖边一看,只见云雾缭绕,哪里还有京娘的影子。他捶胸顿足:“都怪我太固执,害了京娘的性命!”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为“京娘湖”,那道悬崖就是“京娘跳”。
这个“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据考证,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元代的杂剧《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后来被冯梦龙写进《警世通言》,成了《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名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呢?这得从赵匡胤的形象说起。正史中的赵匡胤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民间更喜欢他年轻时的游侠形象。五代十国是个乱世,百姓渴望有英雄出来拯救他们,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
另外,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的道德观念。赵匡胤拒绝京娘,体现了“义”的重要性;京娘殉情,体现了“贞”的价值。这种“义贞”观念,在明清时期特别受推崇,所以这个故事才会广为流传。
真实的赵匡胤,其实比传说中更传奇。他离开家后,确实投奔了柴荣,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军队,从此崭露头角。柴荣死后,他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做了皇帝后,赵匡胤并没有忘记年轻时的侠义精神。他杯酒释兵权,避免了流血冲突;他制定《太祖誓碑》,要求子孙不得杀害士大夫;他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这些举措,都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仁慈之心。
但也有人说,赵匡胤之所以能当上皇帝,跟他年轻时的经历分不开。正是因为他闯荡江湖,见多了世态炎凉,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正是因为他行侠仗义,积累了声望,才会有那么多将领愿意跟着他。
“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虽然不是正史,但它反映了民间对英雄的想象。在百姓眼里,英雄不仅要武功高强,还要有正义感,更要有道德操守。赵匡胤拒绝京娘,不是因为他不爱美人,而是因为他重“义”,这种“义”高于“情”的价值观,正是民间所推崇的。
另外,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对女性的某种期待。京娘虽然是个弱女子,但她知恩图报,敢爱敢恨,最后为了贞洁而死,这种形象符合古代对女性的道德要求。但从现代视角看,京娘的结局也反映了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