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官员多是碌碌无为之徒,否则他们就应该是自己先把问题解决了,再向朝廷汇报。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子束手无策、只会向上求援。所以要说提拔的话,到底提拔谁?谁能担当得起这副重任?”
众人争执不下,赵佶眉头紧皱。按理说,这种海盗骚扰劫掠之事,在沿海地区常见,偶尔骚扰到一路首府的事情也是有过的。不过,在这次两浙路送上来的急报奏章中,可是明白无误地提到了元符太子以及靖难军的名头。不管如何,这总是深扎在他心口的一根毒刺,他急于要看到此事能够干净利落地处置完毕,所以,他更加倾向于要派遣能力强、手腕强硬的要臣去解决这样的麻烦。
察颜观色的赵挺之立刻便有了主张,上前道:“若要能臣,也并非一定是从远处调派。据臣所知,就在杭州,便有一人可帮陛下解忧,并足以安定两浙之局面。”
“哦?正夫所言是何人?”
“右银青光大夫、提举杭州洞宵宫吕吉甫。”赵挺之把这个名字一报,在场众人都是一惊。皆因这个名字过于响亮,而且又因长期没有提到,甚至有人都快将他遗忘了。
不过,不得不说,赵挺之在这个时候把吕惠卿提出来,实在是恰到好处:
从资历来说,做过副宰相的吕惠卿去出任一路的帅守绰绰有余!从能力而言,吕惠卿素有知兵善战之名,收拾眼下两浙路的烂摊子也算是知人善用。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吕惠卿此时人就在杭州,直接一道诏令过去,即可让其走马上任,确实是解决两浙路危机的最佳处理方法。
“朕觉得赵正夫的提议甚是妥当,诸位以为如何?”赵佶问道。
此时的两浙路,无疑是一块已经烧热的火炭,就连一直紧盯不放的蔡京也觉得要观望一段时间再说了,于是都没有反对意见。
很快,朝廷的诏令送抵杭州:以右银青光大夫、提举杭州洞宵宫吕惠卿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兼两浙路经略安抚使。
喜欢风流大宋请大家收藏:()风流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