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理学在南宋前期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朝廷里主和派占上风,而理学提倡的“气节”“忠义”正好和主和派的论调相冲。尤其是宋宁宗时期,权臣韩侂胄掌权,他为了打击政敌,把理学称为“伪学”,禁止传播,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元党禁”。朱熹被列入“伪学逆党”名单,他的学生们也受到打压,有的被罢官,有的被禁止参加科举。
直到韩侂胄死后,理学才逐渐平反。宋理宗时期,朝廷正式推崇理学,追封朱熹为“信国公”,把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从此,朱熹的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七百多年。
而陆九渊的心学,在当时并没有像理学那样受到官方重视,但也没断了传承。到了明代,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创立了“阳明心学”,才让心学重新大放异彩,这是后话。
朱熹和陆九渊的学问之争,表面上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方法之争,本质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更新。他们都吸收了佛、道思想的精华,把儒家伦理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新儒学——理学(广义上包括心学)。
朱熹的理学强调“格物穷理”,重视知识积累和道德修养的渐进过程,适合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教育体系的基础。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就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读书人必须按朱熹的解释来写文章,这虽然有利于思想统一,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想创新。
陆九渊的心学强调“心即理”,重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心觉悟,对后来的思想家影响很大。比如明代的王阳明,就是从陆九渊这里得到启发,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让心学成为对抗僵化理学的一股清流。
除了思想层面,朱熹和陆九渊的学问对宋代社会生活也有影响。朱熹的《家礼》规范了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仪,直到今天,某些地区的传统礼仪中还能看到朱熹的影子。陆九渊提倡的“简易”学风,也影响了一批文人,让他们更注重内心的真实感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文化领域,理学和心学的争论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南宋时期,书院林立,讲学成风,除了朱熹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的象山书院,还有吕祖谦的丽泽书院、张栻的岳麓书院等,形成了“四大书院”之说。这些书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
朱熹的晚年,在经历了“庆元党禁”的打击后,身体逐渐垮了。但他直到去世前几天,还在修改《四书章句集注》,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虽然当时理学还被视为“伪学”,但他的学生们还是从各地赶来送葬,人数多达几千人。
朱熹死后,他的学问逐渐被官方认可,地位越来越高。到了元代,朱熹被追封为“徽国公”,牌位被请进孔庙,成为“十二哲”之一,这是古代读书人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中国,还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朱子学”学派,成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思想资源。
陆九渊比朱熹早去世十几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五十四岁的陆九渊在任上病逝。他去世时,学生们也是痛哭流涕,据说“市人巷哭”,连老百姓都为他掉眼泪。陆九渊的学问在当时虽然没有朱熹那么大的影响力,但他开创的心学传统一直流传下去,直到王阳明时期达到鼎盛。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