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辛弃疾又写下《九议》等文章,继续建言献策,但都收效甚微。他只能在地方任上,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安抚百姓。他在滁州(今安徽滁州)任知州时,当地经过战乱,民生凋敝,辛弃疾减免赋税,招抚流亡,鼓励生产,不到一年,滁州就“荒陋之邦,幅员千里,焕然一新”(《滁州奠枕楼记》)。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江西安抚使,负责平定茶商起义。他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很快就平息了起义。但就在这时,他遭到了弹劾,罪名是“奸贪凶暴”“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其实这是主和派对他的迫害,因为他一直主张抗金。辛弃疾被罢官,回到江西上饶的“带湖庄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闲居生活。
在带湖,辛弃疾给自己取号“稼轩”,并写下了大量词作。他把满腔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都融入了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种“壮词”,成为辛弃疾词作的典型风格。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两人虽然早年没有交集,但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华和抱负。淳熙十五年(1188年),辛弃疾在带湖闲居,听说陆游在山阴也过着退休生活,便写信给陆游,表达仰慕之情。陆游回信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送辛幼安殿撰造朝》)把辛弃疾比作管仲、萧何,评价极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年冬天,辛弃疾不顾严寒,从上饶骑马到山阴拜访陆游。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一见如故,谈论国事,纵论诗词,相见恨晚。陆游还专门写了一首《赠辛承旨弃疾》:“君如李广不封侯,我似张骞更崎岖。”把辛弃疾比作汉代名将李广,感叹他的才华得不到施展。
辛弃疾在山阴住了几天,临走时,陆游又写了一首《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其中有“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的句子,鼓励辛弃疾继续为收复中原努力。辛弃疾也在词中回应陆游:“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这里的“同父”是陈亮,但情感也适用于陆游,表达了两人共同的志向。
虽然两人都渴望北伐,但南宋朝廷的态度却让他们失望。开禧二年(1206年),权臣韩侂胄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仓促发动“开禧北伐”,结果宋军大败,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辛弃疾曾被短暂起用,但很快又被罢免。陆游听到北伐失败的消息,悲愤交加,写下“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关山月》)的诗句,痛斥朝廷的妥协。
陆游的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山阴的“三山别业”度过的。他虽然退隐乡间,但从未忘记国事。他每天读书、写诗、务农,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心中始终牵挂着中原。他写农村生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也写自己的报国之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嘉泰二年(1202年),陆游被召回临安,参与编修国史和实录。他不顾年老体衰,认真工作,希望能通过修史来保存抗金的历史记忆。完成任务后,他再次请求退休,回到山阴。
嘉定二年(1209年),八十五岁的陆游病重。临终前,他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短短四句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着一位老人对国家的无限牵挂和遗憾。他到死都没看到宋朝收复中原,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陆游去世后,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铁马冰河”的豪放,也有“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婉约,被誉为“诗史”,记录了南宋前期的社会现实和文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