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去世后,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铁马冰河”的豪放,也有“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婉约,被誉为“诗史”,记录了南宋前期的社会现实和文人心态。
辛弃疾的晚年,也是在闲居中度过的。他后来又在铅山(今江西铅山)修建了“瓢泉庄园”,与带湖庄园并称“辛氏双园”。他在这里与友人唱和,游览山水,但内心的痛苦从未消失。他登京口北固亭,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中借古讽今,感叹南宋没有像孙权、刘裕那样的英雄,批评韩侂胄北伐准备不足,也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仍想为国效力的愿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战国名将廉颇的典故,暗示自己虽已年迈,但仍有报国之心,可惜“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北伐失败后被杀,辛弃疾也在这一年病重。据说他临终前,还在大喊“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这位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的英雄,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留下了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豪放词推向了顶峰,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词不仅有家国情怀,也有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展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
陆游和辛弃疾,一个以诗言志,一个以词抒怀,共同构成了南宋文学的高峰。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写照。陆游的诗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南宋百姓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对朝廷偏安的不满;辛弃疾的词像一把利剑,刺破了粉饰太平的假象,唤醒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他们的诗词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文学家杨慎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流落荆楚,故其诗号沉郁悲壮,倾倒欲绝。”(《升庵诗话》)清代学者王国维则评价辛弃疾:“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人间词话》)
在他们之后,南宋的爱国诗词形成了一个流派,刘克庄、文天祥等诗人都受到他们的影响。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气节,正是陆游和辛弃疾精神的延续。
到了近代,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更是成为激发民族精神的利器。抗日战争时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名句,被无数爱国志士引用,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独立而奋斗。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