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军统帅张弘范抓住文天祥,逼他给厓山的张世杰写信劝降。文天祥提笔就写了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张弘范看了,不禁赞叹:“好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丞相真是铁骨铮铮啊!”
厓山之战时,张弘范让文天祥站在船头观战。只见宋军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元军乘风放火,宋军却纹丝不动——原来张世杰早有防备,船身都涂了泥。张弘范又命人用炮轰击,宋军战船坚固,一时难以攻破。最后,元军绕到宋军背后,前后夹击,宋军大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让妻子跳海,然后背着赵昺说:“陛下,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背着小皇帝跳入大海,随行的十万军民也纷纷投海。
文天祥在船上看得肝肠寸断,泪水模糊了双眼。张弘范过来拍他的肩膀:“丞相,大宋已经亡了,您还为谁守节呢?不如归顺大元,我保您做宰相。”文天祥指着大海:“我家人都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但求一死!”
元军把文天祥押到大都,关在兵马司的一间土牢里。这牢房又矮又潮,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还散发着粪便和尸体的恶臭。文天祥穿着单衣,躺在草堆上,身上长满了虱子。有人送来锦袍玉食,他看都不看;有人说只要投降就放他出去,他理都不理。
忽必烈听说文天祥这么硬气,亲自来劝降。他走到牢里,见文天祥穿着破旧的囚服,却腰杆挺得笔直,不禁感叹:“文丞相,您在大宋做宰相,我让您在大元也做宰相,怎么样?”文天祥磕头说:“我受大宋厚恩,唯有一死以报,不敢从命!”忽必烈又说:“那你想要什么?”文天祥回答:“愿赐一死足矣!”忽必烈沉默了半天,挥挥手让卫士把他带回牢房。
在牢里,文天祥写下了着名的《正气歌》。他开篇就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他列举了历史上的忠臣义士,从张良、苏武到颜真卿、段秀实,说他们都是正气的体现。写到最后,他感慨:“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篇千余字的长诗,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大都柴市(今北京东城区)挤满了围观的百姓。文天祥被押到刑场,他问旁边的百姓:“哪边是南方?”百姓们指着南方,文天祥朝着临安的方向跪下,磕了三个头:“臣文天祥,报国至此,无愧于心!”
监斩官是忽必烈的宠臣阿合马,他走到文天祥面前:“文丞相,您现在投降,还能做太平宰相。”文天祥啐了他一口:“死就死,何必多言!”阿合马气得脸色铁青,下令行刑。刽子手举起鬼头刀时,文天祥大喊:“吾事毕矣!”刀光闪过,一代忠臣魂归天外,时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里发现了一篇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的妻子欧阳氏赶来收尸,见他面色如生,哭着说:“我夫一生清白,果然天地可鉴!”
说完文天祥,不能不提陆秀夫和张世杰。陆秀夫是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人,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为人沉稳正直。当临安陷落时,他跟着二王南逃,一路上起草诏书,处理政务,把行朝打理得井井有条。端宗病死时,有人提议散伙,陆秀夫拔出剑:“当年钱王能保浙江,我们背靠大海,未必不能复兴宋室!”
张世杰是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原本是金将,后来投降南宋。他打仗勇猛,厓山之战前,有人劝他把皇帝转移到占城(今越南),他说:“连年累月在海上奔波,我难道不想安定吗?但陛下在这里,将士们就有主心骨,要是分散了,还怎么复国?”厓山战败后,他率十六艘战船突围,遇到飓风,部将劝他躲避,他仰天长叹:“我为赵氏,也算尽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了。我还能去哪里?唯有一死,以报国家!”说完,纵身跳入大海。
厓山之战后,有“厓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意思是南宋灭亡后,中华文明就中断了。但这其实是个误区。虽然元朝取代了宋朝,但中华文明的核心——儒家思想、汉字、典章制度等——并没有消失。忽必烈建国号“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说明他也认同中原文化。
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精神,反而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非常推崇文天祥,下令各地修建文丞相祠,还说:“文天祥忠于所事,不屈不挠,朕甚敬之。”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也说:“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诸人,皆为有宋之忠臣,抗元而死,其精神永垂不朽。”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