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邴权在回到总督府向朱胜毅汇报情况后,遭到了朱胜毅的怒斥。
朱胜毅认为杨邴权在这件事情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求他承担相应的后果。
最终,杨邴权被朱胜毅停职检查,这无疑给他的仕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两天,朱玉山竟然奇迹般地逃回了华阳城,并详细地向朱胜毅汇报了滨江营职务交接的场面。
原来滨江府知府王海荣竟然对朱玉山的背景了如指掌,他深知朱玉山乃是提督朱胜毅的亲侄儿,而且关系之亲密,甚至超过了朱胜毅的亲生儿子。当他得知朱玉山被判处死刑的消息后,便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行动。
王海荣利用他在河道衙门的老部下,这些人在滨江城有着相当的势力和影响力。他巧妙地策划了一场秘密的调包换人计划,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真正的死囚替换成了其他人。
这一系列操作显示出王海荣的神通广大和办事的缜密程度,让人惊叹不已。
关键在于这背后的原因也逐渐浮出水面,原来朱胜毅正是王海荣在总督府的靠山。
不仅如此,王海荣在朝廷中也有着强大的后台支持,这使得他的仕途一帆风顺。年仅三十多岁的他,就能坐上知府的高位,实在是非同凡响。
朱胜毅得知滨江营起义的前因后果之后,气急败坏。他当即下令,要对滨江营展开严厉的打击和消灭行动,绝不姑息。对于袁光烈和吴敬诚这两个与事件相关的人,更是严惩不贷。
朱胜毅对待对手的一贯作风就是杀伐果断,毫不留情。他绝不会容忍任何对自己权威的挑战,一旦有人触犯了他的底线,他必定会以雷霆手段予以回击。
接下来,朱胜毅迅速行动起来,叫来一瘸一拐的殷沧浩。
两人见面后,朱胜毅开门见山地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并详细地阐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殷沧浩听完后,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此计虽妙,但实施起来难度颇大。且不说如何调集兵力,单是要在滨江城和叙州城两地同时展开行动,就需要极为精密的部署和协调。稍有不慎,恐怕就会全盘皆输。”
朱胜毅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殷沧浩的担忧。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冷静地分析道:“我也深知其中风险,但如今形势紧迫,我们已无其他更好的选择。只要我们计划周详,行事果断,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未必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