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乔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卷图纸——这正是他在青山县改良粮食运输时绘制的流程图:"请大人过目。关键在于明确责任,分段包干,每段设专人验收..."
清晰的思路、详实的数据、可行的方案,让在场官员纷纷侧目。赵尚书仔细看完图纸,难得地露出笑容:"林主事确有实才。此事就交由你拟个详细条陈,三日后呈阅。"
"下官领命。"林乔暗自松了口气,首战告捷。
会后,同僚们的态度明显热络了许多。几位主事主动邀请林乔共用午膳,席间透露了不少户部内情。原来漕粮损耗问题困扰户部多年,各方利益盘根错节,一直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林兄初来乍到就受尚书青睐,前途无量啊!"一位姓王的主事半真半假地恭维道。
林乔谦虚回应:"全赖各位同僚提携。下官初来京城,诸事不熟,还望多多指教。"
回吏舍的路上,林乔特意绕道去看了看小树就读的学堂。这是一所专为官员子弟开设的蒙学,虽然比不上那些有名的书院,但师资尚可,规矩也严。透过窗户,他看到小树正专注地听讲,心中稍安。
当晚,林乔熬夜撰写漕粮改革的条陈。有了007系统的辅助,他很快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方案:精简转运环节、明确责任划分、建立验收标准、严惩贪污中饱...每一项都有具体数据和实施细则。
"爹,你还不睡吗?"小树揉着眼睛从里屋出来。
林乔放下毛笔:"这就睡。今天的功课如何?"
"先生夸我字写得好!"小树骄傲地展示写字本,"还让我当了临时班长呢!"
林乔欣慰地摸摸儿子的头。孩子适应得比他预想的要好,这让他能更专注于公务。
三天后,漕粮改革条陈如期呈递。赵尚书阅后大为赞赏,立即召林乔单独谈话。
"林主事,此方案甚妙。"老尚书捋须微笑,"不过,其中触动多方利益,推行必遇阻力。你有何良策?"
林乔早有准备:"回大人,下官建议先选一段试点,比如扬州至淮安段。见效后再逐步推广,同时请御史台派员监督,以杜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