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下,总坐着个穿青衫的老头。他面前摆着块破布,布上零散摆着几枚铜钱——不是要饭,是等口渴的行人,用半文钱换他“尝口异乡的苦”。
老头的舌头早不是自己的了。
二十年前,他是太医院院判最疼爱的关门弟子,后来被选入鸿胪寺,专司译事。那时的李雪川,舌灿莲花,能说十八国语言。高丽使臣来朝,他用高丽语诵《诗经》;波斯商队入关,他能用粟特语辩经;连最难搞的匈奴左贤王,见了他都要尊称一声“通译圣人”。
变故出在永徽三年的秋。
突厥新可汗继位,要与大唐朝贡。高宗命李雪川为首席译官,携礼物出使突厥王庭。出发前,太医院的老院判拍着他肩膀:“你舌上功夫天下第一,可记着,语言是刀,用不好要割自己的肉。”
李雪川没当回事。他坐在铺着波斯地毯的马车上,翻着突厥语典籍,嘴里哼着长安的曲子。
王庭的金顶大帐前,突厥贵族们骑在马上,手按腰间弯刀,眼神像狼。李雪川捧着国书上前,用流利的突厥语念道:“大唐天子诏曰,突厥岁贡马十万匹,若逾期不至,当遣大军问罪……”
话音未落,帐外突然响起喊杀声。突厥可汗的弯刀“唰”地抽出,寒光映得李雪川的脸发白。
原来,他漏译了国书里最关键的一句——“若突厥诚心归附,唐愿开放丝绸之路,互市免税”。
那场混战,突厥死伤三千,唐军折了五百。高宗震怒,下旨将李雪川押解回长安,交三法司问罪。
刑部大堂上,李雪川跪在青石板上,听着“通敌误国”的罪名,只觉耳畔嗡嗡响。突然,一阵刺痛从舌尖炸开——是铁锈味,混着血的腥气,直往喉咙里钻。
“陛下有旨!”皇帝的声音像炸雷,“朕念你曾立大功,不取你性命。但你的舌,要替那些因你而死的人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