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昌龄赶紧叫来杭州禁军的都指挥使,一问之下才知道:杭州城外的港口受到钱塘江潮水的影响,并不适合水师进行日常的训练与管理,所以他们也就象征性地有几条小船。根本就没有什么象样的水上防御力量。
对于宇文帅守的担心,都指挥使表示,钱塘江面潮水不定,从水面进行攻击或者是直接防守对战都不是很合适。万一有敌人自江面而来,离江面最近的东南角候潮门,虽然目力可视,但是当初修建时,就预留出了超过神臂弩的射程距离。所以,还不如把敌人放上岸来,再凭借坚固的城墙进行有效的防御。
“禀帅守知晓,杭州城现有禁军精锐兵力一千多人。此外,还有两万厢军士兵,而且要是临时在城中征集壮丁,也能拉出两万人手。杭州城的城墙又高又厚,远远不是那些县城所能比拟。不是末将夸口,就算是来个十万二十万的敌军,我们坚守一两个月都没问题!”禁军都指挥使当着宇文昌龄的面,直接是夸下了海口。
但是,这次的威胁毕竟是海盗。这宇文昌龄虽然是个文官,可他年轻时也曾随经略梓夔路的熊本征讨过南蛮;之后还任过提举秦凤路常平,算是在西军那里见过边境打仗的场景。同时,宇文昌龄也与此时的文官一样,没事时喜欢研究并谈论兵法,自然是知道“御敌于外”要远胜于“守株待兔”的道理,对于整个钱塘江从杭州一直到明州出海口的水面上都缺乏防御的事实十分焦虑。
得知帅守的担心与忧虑,底下人也在极尽全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真别说,很快,就有人前来汇报:有人愿意出钱武装商船,并负责起钱塘江至出海口的水面巡逻,关键还不需要官府出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宇文昌龄大喜,忙问这是哪个大善人?原来,愿意出钱的人竟是苏州应奉局的应奉使朱勔。
应奉局自在苏州设立以来,随着皇帝对其的重视与恩庞,他的势力范围已经延展到了整个两浙路。
虽然苏州应奉局的主要任务只是为皇帝搜索各种古董怪石、奇花异草,但是却是防不住朱勔的赚钱手段花样百出。
应奉局先派出爪牙四下打听,谁家里只要会有看得上的一木一石,局卒就会直冲其家,往这些东西上面贴上黄色封条,表示此物已经成为御前贡物。你以为他只是看上件东西吗?错了,这件贡物却不急于搬走,反而要求这家人要小心伺候,不得有半点疏忽。比如说某些奇花异草,一旦贴了封条后长不好了,那就是欺君大罪。所以,你还是赶紧行贿,请求将此物尽快运走,就算是自己一文钱没得到补偿,也总比供在家里出了问题治罪好。
当年朱勔手下的这些局卒,在昆山县就曾被早有准备与实力的宗泽打得落花流水,此后的恶行中偶尔也会受到少数强悍的民众反抗。
因此,朱勔就决定要增强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他就模仿禁军编制,开始为自己打造了一支应奉自卫队。先在苏州城内设立了一营,并且是满编五百人。除了限于法规限制,没有装备盔甲外,这些人穿上应奉局的统一衙役服,配置了盾牌、刀枪等武器。此后,应奉局在自卫队的保障下,“征集”贡物就顺利了许多。
于是,他慢慢地就把自卫队扩充到了三个营的规模,这些没有盔甲的特别军队,足以镇压掉几乎此时所有老百姓的虚弱反抗力量。